春节贴春联的来历 春节贴春联的讲究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较多用大红纸书写,当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千门万户,到处是鲜红的春贴,确实能显示出一派盎然春色。
春节贴春联的来历:
在中国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的气氛。其实,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每逢春节,人们总要用新桃符替换旧桃符。
春联始于五代。公元964年,后蜀主孟昶先是叫学士辛寅逊在桃板上题词,又嫌他写得不工稳,便自己动手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从此,题桃符便演变成写春联了。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
春联普及盛行于明朝。据《簪云楼杂说》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而且,他还为王公大臣们御书春联。赐给中山王徐达的对联是:“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赐给陶安的对联是:“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由于皇帝身体力行,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广大群众的传播,春节贴春联便作为风俗习惯流传下来。
春节贴春联的讲究:
春联,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春联可以反应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让人感受到淳厚的乡风民俗和浓郁的年味,感受万家团圆、和和美美、喜气洋洋的欢欣和对美好愿景、幸福生活的殷殷期盼。
而春节贴春联的讲究有很多,首先,一是有上下两联,字数不限,但上下联要字数相同、句型相同,还指相应部位的字要词性相同、词义相反或相关;二是在写作时要讲究声律,一联之内平仄要交替,上下联平仄要相对。
一般而言,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而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就是“平声”。贴春联时,人正对着门,右手边贴上联,左手边贴下联。可别贴反了。
春联还有街门对、屋门对、春条、斗方、影壁单贴、门心和抱柱等。像斗方,就可以贴在墙上。而什么春联,还要看什么人贴,比如年轻人的贴“去岁曾究千里目,今年更上一层楼”就比贴“多福多寿多子孙,日富田资日康宁”要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