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系车真的比日系安全吗?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以国内为例,提起汽车质量问题大致有如下的排名,国产车<合资车<进口车,国产汽车对于国人的印象简直不要太差,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了。其次就是合资车,最后就是进口车,毕竟在很多人眼里,价格高的车质量就一定好,而价格低的车质量一定就差。
不仅如此,在进口车和国产车以外,还有合资车也有不同等级的对比。这就是很多人认为德系车比日系车质量要好,更安全,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会有人有这样的结论呢?
由于国人开车一直碎碎念油耗,那么日系车就开始在整车的重量上开始“下功夫”,从而让众人对于日系车有了“脆皮”的认知感觉。例如被撞成两截的马自达2、撞得面目全非的日产逸轩、以及被撞以后车尾消失的飞度等等,都是日系车给人固定的形象。
但是,由于现实用车环境的多样性和发生事故以后碰撞的复杂性,即使面对惨烈的事故而判断汽车质量显然不够严谨。所以这也就是什么会出现第三方检测机构,依照所属国家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规定,耗资修建巨大的实验室等进行最为严格和科学的碰撞试验,从而评判测试车型的安全等级。
然而,一旦车辆发生碰撞,作为撞击主体之一,真正发生交通事故以后车辆受损和乘员伤亡情况的唯一标准并不是如此,而是车身结构的基础刚性和强度。
以第八代凯美瑞为例,在国内外的碰撞测试中都取得了全优的评价,而途观L在参加中保研等测试的时候(测试条件一致)前者也获得了全优,而后者在参加测评的时候仅获得一般评价(车内乘员部分不足),并且有25%偏置碰撞测试中因为车价严重变形被评为较差。由此推出国产途观L存在着严重的减配问题,并不是因为什么关系,而是到了国产这一环节因为利益问题而大打折扣。
好在技术不断地发展,辅助驾驶和主动安全系统的问世进一步分解了基础被动安全性能的防护压力。例如时下比较流行的自动刹车和车道保持功能,都可以在驾驶员出现疲劳驾驶的时候“主动调节”。即便是无法避免,但是碰撞事故的发生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面降低碰撞的速度,从而确保驾乘人员的安全降低到最低。
不过,即使是现代汽车发展到何时何地(至少十年内不会改变),碰撞问题还是实时发生着,也并没有因为技术的提升而避免。而且也不能说是德系车的安全性能比日系性能高,因为载体和触碰的不同,安全性能表现得自然也有差异。
而行车最重要是安全,这就需要驾乘人员自己有安全意识。并不是因为车辆贵就百毒不侵,这是一种常识性的错误认知。也不要认为某系车型安全性高,就肆无忌惮,这更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