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怎么灭亡的原因 就在于其并国速度太快
为什么要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於其并国的速度太快呢?首先,来看一下秦国并灭六国的时间表。
从上述的秦灭六国的时间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秦灭六国的时间表排得很紧凑,基本上只用了1年多的时间就灭掉了1个国家,而且这些都是在秦王政在位期间完成的。那是不是到了秦王政即位期间,秦国才具备并国的能力呢?这显然不是的,秦昭王时期,在秦赵长平之战刚结束后,白起就曾言可以趁机一鼓作气拔邯郸而灭赵。而赵国在长平之战前是当时山东六国中战力最强的国家,秦国在长平之战前是攻打韩魏两国的,而韩魏两国吃消不了,才提出割让上党之地给秦国而议和。上党的郡守及百姓不乐附秦,而把上党之地献给了赵国,这才有了秦国的长平之战。如果说,当初秦昭王不接受韩魏两国议和,而一直用兵於韩魏的话,一鼓作气灭掉韩魏两国更不在话下。所以,秦国有并国的能力并不是到了秦王政时期才具备的。
齐宣王时期,齐趁燕国子之之乱时而并掉燕国;齐闵王在位期间并掉宋国(宋国当时号称“五千乘之劲宋”,曾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这些战果即便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也未必能取得);燕昭王时期,乐毅以疲弱之燕而下齐国七十余城、齐国仅即墨与莒两城未下。燕国破齐军之主力,虽是合了五国之兵力,但下齐国七十余城还是靠燕国自身的实力的,而且齐国在当时是与秦国并称“东西两帝”之一的国家。楚怀王时期,楚国并掉占地千余里的越国。更在很早的春秋末期,吴王阖闾攻破楚都郢,而把楚昭王揍成了流亡政权。以上这些并国战争都能与秦国并灭六国的战争相论。而秦王政之前的秦国早已经做老大N年了,以彼时秦国之强而先并掉战国七雄中的一、两个国家是完全可以先做到的。但是,在秦王政之前,秦国却并没有并掉战国七雄中的任何一个国家,这道理何在?我们再看一下,秦王政并灭六国前的战国形势图。
?从上图中,我们看到秦的疆域几乎要占了当时天下的一半。这时的秦国掀起并国战争是比秦王政之前要容易了吗?显然不是的,秦王政时期,李信率领20万秦军攻楚,还被楚项燕杀得片甲不回,也就是说山东六国还是有战斗力的,并非到了不可一战的地步。战争到此阶段,秦国的战线拉长,而山东六国的防线收缩,像韩、赵、魏三国就已经退无可退了,如果集中兵力扼险而守的话,其实战争难度是较秦王政之前的难度增加了。
而秦王政的并国速度从时间数据上看,对比其在位之前来说,那是明显飞速了。这绝非是秦国的实力陡增或秦王政的雄才大略所致,而是秦国并灭天下的方式改变了。
秦王政之前的秦并天下的方式是一种蚕食的方式。用苏洵《六国论》中的话,说六国是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也就是说秦国就是靠这一口五城、一口十城这样把自己喂得越来越强壮。秦国起初是受城、受地而不受人,也就是说六国割让土地给秦国,秦国只接受这土地而不接受这土地上的居民。秦国是迁徙秦人到新占领的土地上生活,而将原先生活在这土地上的居民驱逐,秦国灭掉蜀国也是一直向蜀地大量迁徙人口,来稀释蜀地当地的人口比例,甚至后来的吕不韦起初也是被令迁蜀的。所以,秦国这种蚕食天下的方式是通过咀嚼与细咽的。我们再对照秦末大起义,乱的都是山东六国旧地,而秦地、蜀地却未听闻有动乱,这就在於两者的秦人的比例的不同。
而秦王政的并取天下方式是一种吞咽的方式,像蟒蛇吞食一样,直接灭掉一个国家,而把这个国家划为郡县。而这种速度非常快,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所以,这种并取天下的速度虽然很快,但是却没有通过咀嚼与细咽,就不能被很好地消化。像大蟒蛇吞食一样,一条大蟒蛇吞食掉比较还重的食物后,要花掉一年的时间来消化。而一个国家要并灭另一个与自己体量相近的国家的话,起码需要一、两代人的时间来消化。
荀子说:兼并易能也,唯坚凝之难焉。齐能并宋,而不能凝也,故魏夺之。燕能并齐, 而不能凝也,故田单夺之。韩之上地,方数百里,完全富足而趋赵,赵不能凝也, 故秦夺之。故能并之,而不能凝,则必夺;” 照此理相推,秦能并天下,而不能凝也,故天下人夺之。
秦之所以不能凝也,其原因就在於秦王政的并国速度太快,使得其没有足够的秦人去支配、治理山东六国的故地。秦王政之前的秦国是向外去迁徙人口,而秦王政统一天下后,却只能是把山东六国的贵族迁徙到关中加以控制,而山东六国的百姓仍然是旧时的六国百姓。
这就像沙俄侵占了我国北方的很多领土一样,其将当地的中国人或驱逐或屠杀,而迁徙其本民族的人口到这些地区,他们就能稳固地占据了这些地区;而沙俄吞并的中亚、波罗的海、外高加索地区后来都独立建国了,这就在於这些地区的人口都不是俄罗斯族人为主。按《中英南京条约》来说,香港岛也是割让的,但是香港的居民却近乎全部是中国人。所以,最终收复香港才会那么顺利,假如香港岛的居民也全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后代话,那么最终收复香港的难度就会提高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