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里的经典故事
《史记》是司马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大事。
《史记》一书,纵横三千年的历史,积累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
1、负荆请罪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廉颇和蔺相如一同在赵国做官。蔺相如虽然是文臣却比廉颇的功劳大,所以官位也在廉颇之上。廉颇心里很不服气,屡次侮辱蔺相如。蔺相如为了顾全大局及国家的利益,不想与廉颇计较处处避让。时间久了,廉颇知道真相以后,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惭愧,于是光着上身,背上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请他责罚自己的鲁莽。后来两人齐心协力为国做事,此后用“负荆请罪”表示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
2、鸿鹄之志
陈涉叹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出自:《史记·陈涉世家》
秦朝末年,有个人叫陈涉,他小时候家里很穷,靠出力气给别人耕田赚钱。有一次,他在空闲休息时,对当下社会不公平的现象越想越是气愤,就对和他一起做工的人说:将来有一天如果我变得有钱了,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同伴听了他的话,都笑他痴人说梦。他不禁叹息说:唉,燕雀怎能理解鸿鹄的远大志向呢!后来用“鸿鹄之志”比喻胸怀远大志向。
3、毛遂自荐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
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在战国时期,毛遂是赵国平原君的门客。秦国攻打赵国,平原君到楚国寻求帮助,毛遂便主动提出要求跟着一起前去。到了楚国以后,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也没有得出结果。这时毛遂挺身而出,与楚王分析了利害关系,权衡利弊,楚王立马答应派兵去救赵国。后来用“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
4、破釜沉舟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带领全军渡过河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的船只都沉入河底,砸破做饭的的锅,烧了营帐,每个兵将只让带三天的粮食,以此表示决一死战,毫无后退可言。后来用“破釜沉舟”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5、韦编三绝
读《易》,韦编三绝。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到了晚年,孔子喜好研究《周易》。他反复阅读《周易》,看了一遍又一遍,看的多了而导致简册的绳子多次断开。后来人们常用“韦编三绝”来比喻读书勤奋,学习刻苦。
6、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尝胆”最早出自西汉时期司马迁编撰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但书中并无“卧薪”之说。
越王忍受了许多折磨和屈辱,才被吴王释放回国。他一心想要报仇雪恨。为了激励自己,他在晚上睡觉时不用被褥,直接躺在柴铺上,警示自己国耻末报,不能贪图舒服;在房里挂着一个苦胆,睡觉前拿到嘴里尝一尝,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被俘的痛苦和耻辱。
卧薪尝胆是一种磨炼意志的方法,有时候身处逆境会使人更加坚强、勇敢,也会激发出一个人的潜力。
7、一言九鼎
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毛遂先生一到楚国,而使赵国重于九鼎大吕钟名。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过百万雄师。他到楚国,只用了一席话,便使赵国的威望重于九鼎。”
后来指,说话力量大,能有很大作用。寓意做人应做到言出必行,慎重许诺,忠实履行,才能为人所信服。
8、一字千金
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吕不韦为了功绩,让他的门客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撰写了有二十多万字册子。吕不韦在其中详细记述了天上地下世间万物从古至今的事情,内含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治理人世等各方面的内容,让人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后来用“一字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9、约法三章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父老乡亲们苦于秦朝的严苛法律已经很久,但是偷偷议论的要被处以死刑。楚怀王告诉刘邦和项羽,谁先入关的人就称王,刘邦打了几次胜仗以后,抢先进入咸阳,入城之后对百姓秋毫不犯,和父老乡亲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的判处死刑,伤人的要坐牢。剩下的法律全部取消,所有官宦和平民都能一样生活。
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10、纸上谈兵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就学习兵法,熟读兵书,对于如何用兵打仗有自己的一番见解,自认为无人能及。曾经与父亲赵奢谈论战事,赵奢无法难倒他,但是父亲深深的了解自己的儿子,就是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
母亲有点不解,便问赵奢究竟是为何,赵奢说:“事关生死的事情,赵括说得太简单。将来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要让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的一定是赵括。”,果然,赵括中了白起的计策,既无粮草又无救兵,腹背受困,四十五万赵军全军覆没,赵括本人也在战乱之中被乱箭射死。后来用“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