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越王朱瞻墉简介
明仁宗朱高炽虽然在永乐一朝中屡次遭到父亲朱棣的猜忌和打压,两个弟弟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的诬陷和暗中下绊子,日子过的实在是窝囊,但这并不影响太子殿下放飞自我,创造明朝皇帝少有的高生育率。
据记载,朱高炽有10子7女;其中9子4女成年。除了长子朱瞻基是在建文年间出生的,剩下的16个孩子都是在永乐年间出生的。看来,永乐朝中太子殿下还是看的很开的,生孩子的心情丝毫没有得到影响。
明仁宗朱高炽
在这13个成年孩子中,光是嫡子,也就是诚孝昭皇后张氏生的孩子就有三个,分别是嫡长子朱瞻基,嫡次子越靖王朱瞻墉和嫡三子襄宪王朱瞻墡。在当时的明朝,特别是永乐朝和洪熙朝中,国家继承人只能从这三个人当中去选。
其中,嫡长子朱瞻基凭借着嫡长子的身份和爷爷朱棣的喜爱,自然当仁不让的被选为太孙,太子,乃至大明朝新一代的皇帝。他的五弟襄王朱瞻墡同样是明朝非常有名的一个藩王,不但历经七朝六帝,三次接近皇位,还能在残酷的权利争夺中全身而退,得到了后任皇帝的莫大恩宠,所受经历甚至可以写成一部传奇,供后人津津乐道的宣讲。而这个越王朱瞻墉,虽然是嫡次子,但别说在明朝历史传记,就是现代信息大爆炸的年代,也鲜少有人听说过这个所谓的越王。
没怎么听说过越王也正常,因为越王殿下只活了三十五岁,还因为无子嗣而除国。算是仁宗嫡子中混的最惨的一个了(宣宗和襄王都有子嗣,并且寿命都比越王长),甚至知名度都不如他的二哥郑王朱瞻埈和九弟梁王朱瞻垍(郑王寿命仅次于襄王,是仁宗系寿命第二长的藩王;梁王因为墓葬的发现和众多宝贵文物的出土而出名)。
不过这仅仅是表面上而已,实际上越王的待遇可以说是仅次于明宣宗朱瞻基的,比十一点仁宗系藩王都要好。
第一个就是封地,朱瞻墉在永乐二十二年十月十一(1424年11月1日)受封越王,建邸衢州府。衢州是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明朝就是一个鱼米之乡,物产丰饶的宝地。本来明朝藩王原则上是不允许封在南直隶和浙江,因为藩王封在这里很容易产生不稳定的因素。但越王就是封在了这块风水宝地,难道还不能表现出越王非同一般的地位吗?
二就是政治地位,看过马伯庸的《两京十五日》的读者都知道,明宣宗在仁宗去世后从南京返回北京,一路上是凶险不断,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碰到危险,甚至命丧路途中。
这样的风险,作为仁宗身边二十多年,见惯了无数政治风波的张皇后能不知道吗!因此,她一边派人去南京接回太子朱瞻基,另一边又让庶长子郑王朱瞻埈和越王朱瞻墉同时监国。其目的也是不言而喻,要是太子路上真的有什么三长两短,国不能一日无君,必须另立新君。郑王朱瞻埈虽然是仁宗次子,但他不是嫡子,在仁宗嫡子尚在世的时候,他没有资格登基。所以,有嫡次子身份的越王自然就以监国的身份走进权力中枢,以防不测。要是太子朱瞻基真的遭到了汉王的毒手,作为嫡次子的越王就必须登基,以稳固朝政大局。
明宣宗行乐图
当然,太子朱瞻基自然是顺利的躲过汉王的截杀,顺利回到北京登基为帝。当太子朱瞻基顺利登基后,越王的身份也就越来越尴尬了。一方面,他是一个藩王,还有能让皇帝都忌惮的嫡子身份,自然要被皇帝严加管束,限制出行。但在宣德朝中,由于明宣宗子嗣较为稀薄,况且儿子年龄都太小。明宣宗要是发生了什么不测,皇子年龄太小的话根本撑不起帝国这颗大梁。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朝廷中除了文官集团,武将勋贵集团和宦官集团来辅助小皇帝外,还要一个强有力的藩王来压住这些强大的利益集团,而这个藩王同样不能对新君产生威胁,免得出现主少国疑的现象。各种势力相互牵制的话,新君的地位反倒会更加稳固。身为嫡子,政治威望较高又没有子嗣的越王刚好符合这种标准。
越王是嫡子,又身居政治中心北京多年,处理各种利益集团的事务自然是游刃有余。再加上他没有子嗣,就算夺得了皇位也没有继承人可以继承他的权利和地位,越王根本犯不着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抢夺自己大哥或者侄子的皇位。
鉴于以上原因,本来对藩王就严加管理的明宣宗却对越王网开一面,让他继续呆在北京。
因此,当仁宗系的藩王们纷纷到各地去就藩,甚至拥有嫡子身份的襄王朱瞻墡都在英宗登基初期去就藩。而年富力强的越王却迟迟没有到自己的封地中去就藩,一直留在北京,承受着被大哥明宣宗和母亲张太后“雪藏”的命运。
明宣宗是想等着太子朱祁镇成年后能自主处理政务后就把这个弟弟送去封国就藩,不过人算不如天算,明宣宗在太子未成年的情况下驾崩了。在皇帝去世,幼帝登基的情况下,越王就更不能离开京城了,他要承担起定海神针的责任。
也许是越王被藏得太深了,以至于世人都忘记了他的存在。在宣宗突然驾崩,9岁的皇太子朱祁镇无法胜任皇帝的日常工作的情况下,宫里头居然传出了襄王将被迎立为帝的流言。要知道,襄王虽然是嫡子,但当时他远在长沙就藩,并且按照继承人的顺序,襄王也排在越王后面,越王才更有资格被当做流言的中心人物,但当时就是没有要迎立越王为帝的流言。可见,越王被“雪藏”的是如此成功,自身的存在都快被世人所遗忘。
至于越王对这种命运安排是如何表示的,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不得而知。但从越王朱瞻墉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建了一座金刚延寿塔给皇太后祈福和延寿可以一窥,越王殿下是一个极具孝心的藩王。对于父亲,母亲和大哥对自己的人生安排,他坦然接受,不争,不抢。是自己的东西就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就不要动什么歪心思。安心的在北京做一个富贵闲王,一个可能永远都不会动用,但是一旦动用就震惊四座的“底牌”。
富贵且平稳了一辈子的越王终于在正统四年跟随着他的父亲和大哥的脚步,安然逝世,年三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