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知识大全 实用查询
首页 > 知识大全 >

为什么洛阳被称为神都 ?河洛文化何以被称为中国的根脉?

据司马迁在《史记· 封禅书》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区域。

而在这块土地上,更是孕育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河洛文化

由此,作为九朝古都、河洛圣地的洛阳,更是光彩夺目、闻名遐迩

公元684年,武则天临朝称制,改东都洛阳为“神都”,并以此加尊号为“圣母神皇”,将大唐盛世推向了空前的繁荣阶段。

那么,武则天为什么改洛阳为神都?而根植于河洛地区的文化又为何是中国根脉呢?

一、 定都洛阳的必然性

1、 提高洛阳的政治地位

大唐初期,都城定为长安,而在唐高宗显庆二年,则以洛阳为东都。当武则天称帝后,便随之迁都洛阳,在她掌权将近半个世纪期间,绝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洛阳城里。

武则天之所以这么做,其实就是为了与李唐王朝分庭抗礼。这样不仅能继续维持李氏原有集团的地位,也能显示出武氏在洛阳至高无上的权力,可谓一举两得。

因为武则天虽贵为女皇,但在那个根深蒂固地封建社会里,她依旧无法扭转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在很多事情的抉择上,显得无奈又无力。

比如在立皇嗣问题上,武则天便不能独断专行的为所欲为。

武则天曾一心想立自己的侄子武承嗣为皇太子,然而这个人却不成器候,尽管他在姑姑扶持下平步青云、身居高位,可除了打击异己,溜须拍马外,一点治国安邦本事都没有。

此外,为了自己能入主东宫,武承嗣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到处制造祸端、拉帮结派,惹得一些旧主怨声载道,非常不满。

于是,在那些誓死捍卫李唐政权大臣们的极力声讨下,武则天只好迎回庐陵王李显,将他复立为皇太子。

由此可见,身为女性的武则天,很难掌控长安的政治局面。在她看来,如果想要成就自己的帝业,必须远离这两股势力,另起炉灶、改弦易辙。

由此,武则天遂以洛阳为大本营,逐渐与旧臣前朝割袍断袖,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

武则天迁都洛阳后改为神都,无非就是想提高洛阳的政治地位,而为了这一举措,她可谓不遗余力,下了一番功夫。

为了迅速增加洛阳及城郊人口,她大力实施移民活动;

为了改变城市风貌,她修筑了大规模的建筑,来促进城市发展;

为了繁荣经济和农业生产,她果断加强东西市的建设、采取劝农桑、薄赋役等积极的各项政策。

与此同时,武则天更是兴建武氏七庙、建立恢宏大气的明堂,向世人展示了自己身为一代帝王的权力象征。

可以说,武则天创造了神都的辉煌。而洛阳也成就了她自己的帝业。

因此,武则天迁都后,便昭告天下“永居洛阳,不回长安!”

2、 神都起源于神州大地

自古以来,当帝王的权力发生转移变换时,首先要完成的大事,就是对都城的选择,因为它关乎权力能否得以巩固,由此,地理位置便成了重中之重。

洛阳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素有九朝古都之称,历代帝王都对它非常重视。

汉高祖称道: “吾行天下多矣,唯见洛阳。”隋炀帝称: 洛阳乃“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

唐朝初期,洛阳还只是陪都时,唐太宗曾三幸洛阳,而唐高宗更是七次踏足洛阳,无论帝王是出于国事还是私欲,其对洛阳的青睐可见一斑。

当唐高宗于公元657年复建东都之后,洛阳的地位一跃而起,成为仅次于西京长安的国际性大都市。

武则天将洛阳改为神都,除了政治上原因,还因为这个城市有着特殊的地理意义。

神都,顾名思义,就是神州大地之都的意思,而我国古代国家的中心地区就叫做“神州”。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驺衍称:“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如果要论神州所在位置,那就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据史书记载,自魏晋以来,洛阳便有“神京”或“神都”称谓。

《晋书·王导传》有言:“当共戮力王室,克服神京。”

《水经注·谷水》也有曰:“夫洛阳考之中土,卜惟洛食,实为神都也。”

由此可见,在武则天将洛阳改为神都之前,洛阳早就是个中央之神的地方,而这个地方不仅具有非凡的政治意义,更是突出了军事层面的战略性。

在唐朝的版图上,长安位于极其偏西的位置,而洛阳处在震慑天下的中心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军事意义。

此外,洛阳以“控以三河,固以四塞”的险要形势著称,具备了制内御外的优越军事条件,从而保障了武周时代的国土的稳定。

而且由于交通位置居天下之中,又便于各地运输贡赋,相比长安来说,经济也会趋于稳定。

3、对“神”字情有独钟

从唐朝建立之初,历代皇帝特别重视道教,使其达到空前繁盛时期,这是源于道教主老子姓李,李唐皇帝尊之为同姓始祖,借以抬高自己的皇权地位和身份。

然而,武则天却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她从小便深受母亲熏陶,对佛教有所了解,入宫后依旧秉承宗教信仰,来坚持自己的初衷。

到了执政时期,武则天更是大力提倡佛教地位、促进佛学发展的政策,使得佛教凌驾于其他儒教、道教之上,并依靠佛教大造舆论来建立武周政权。

公元659年,当法门寺的护国真身释迦佛指舍利被落入洛阳大内供养时,武则天特意为舍利制造了金棺银椁。

为了显示对佛教的尊崇,武则天还拿出钱财资助建造洛阳龙门摩崖像和奉先寺

此外,武则天为了彰显自己皇权的气势,在佛教建筑上也下了不少工夫。她不仅大兴土木建设明堂,还建造了一座五层天堂,用以供奉佛像。

令人忍俊不禁的是,武则天侄子武承嗣接二连三上书,加尊号“金轮圣神皇帝”,由此武则天大悦,并大赦天下。这种带有神秘功利的色彩,恐怕只有武则天情有独钟了。

武则天对佛教的不解之缘,其实从侧面反映了她对于神秘色彩的向往,而“神都”二字,也恰恰符合她

二、 河洛文化为什么被称为中国根脉?

1、 河洛文化的起源

河洛文化以洛阳为中心,是黄河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主流,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和精华。

河洛文化的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因有着特殊的根源性,而与其他区域文化形成鲜明的区别。

自从人类社会摆脱野蛮时代,踏进文明门槛,其文字的产生和城邑的兴建,就成为进步的主要标志。而这些标志都集中出现在河洛地区。

通过该地区考古发现,其文字的起源比仓颉造字所处的黄帝时代还要早。

“河出图,洛出书”,这是河洛文化具有高度创造性,及根源性的标志和文化符号。

中国最早的礼乐文化,就是“元圣”周公在洛邑创立的,随后孔子便“入周问礼”;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久居洛阳,为东周王室的“柱下史”,并写出了《道德经》一书,并广为传播

佛教自发源地印度传入中国,首先就在洛阳落脚,而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也是在洛阳修建,并被佛门共同尊称为“释源”或者“佛教祖庭”。

所以,纵观以上种种,河洛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2、 河洛文化兼容并蓄

河洛地区,因其“天下之中”之地,故河洛文化向来就不是孤立的文化。

河洛文化作为华夏文明最早的源头之一,与各个民族不断的碰撞、融合与扩张,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自秦以降,在河洛地区乃至中原地区有几次大的民族迁徙活动,其中既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河洛地区生活,也有河洛先民大范围的迁到其他区域。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河洛文化不仅能将其他文化吸引、包容过来,还有极高辐射性,将自己的文化传播出去。

而河洛人在文化上敢于追求标新立异,隔更是令人耳目一新。

比如,奇才鬼谷子神出鬼没,而弟子也不同凡响,也给后人留下奇文遗事;

比如,堪称千古绝唱的《洛神赋》,让曹植名满天下;

比如,左思的《三都赋》更是让“洛阳纸贵”;

这些特殊的文化符号使河洛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奠定了更为辉煌的地位。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其社会地位是唯一的,它作为一种正统文化、主流文化而被历代统治者利不断向外推崇,任其发扬光大,其本身的魅力是无限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