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男主口中的杨无端的历史原型是他,他直到50岁才入榜高中
一开始我也以为讲的可能是李清照的故事,加之服装和细节上的处理,就抱着试试的态度去看了。刚看不久才知道是借用宋朝为背景写的一个故事,与历史上人物并无有所关系。
讲的是贡院科举之事。在揭榜前男主的小厮见主人落第说了句“不是人人都像苏家一样高中”,而后面交代中说男主是因为推崇一位叫“杨无端”的才子才落榜,由此可见此时的时代应当处于宋仁宗执政时期。
再从男主父亲口中说出的杨无端是沉迷于花街柳巷且屡试不中,只能做些闲散词曲,情寄花楼,皇帝不再让其应试,杨无端到五十岁才准许科考。结合历史来看,这位在男主口中的“旷世奇才”杨无端其历史原型应是“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柳永。
柳永,原名三变,北宋著名的词人,更是革新词风,可以说他是婉约派创始人。可这样一位出身在官宦世家又擅长诗词公子爷,性格放荡,潇洒浪漫,却在科举中节节败落。在当时达官贵人眼中,词并非能登雅堂。人常说“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阅小词。”柳永不仅喜欢写词,而且喜欢写作艳词,经常行走于花街柳巷,于仁宗所不满。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是柳永初次参与进士科考落第之后的牢骚感慨之作,虽然有着苦恼困扰的现实,但对着如此青春年华他还是想着风流韵事。柳永本就有词名,这首《鹤冲天》也慢慢传到仁宗皇帝那里。在一次放榜时宋仁宗想起了柳永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就说“且去浅酌低唱,何要浮名。”好容易能中进士的柳永就这样被划名了。
这段记载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也有记载柳永常自称是“奉旨填词”,他之后的词风一直围绕在风花雪月之中,渐渐的写出了许多传唱千古的作品。柳永在此期间有过四次应试,但四次都是落第,由此柳永愤而离开京城,真正做一个纯粹的填词人了。
此后的柳永漫游大江南北,直到五十岁的时候,听闻仁宗特开恩科,对往届科考不适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他立马赶往京城。第二年春闱,柳永终于在知天命的年龄成功考上了进士。柳永为官后,知百姓疾苦,他抚民清净,深受爱戴。曾做官屯田,后世也称他为“柳屯田”。
我们所学柳永的词中属《望海潮》和《雨霖铃》最为知名。《望海潮》是他早期来京城赴考之前所作,当时游遍杭州,好不快活。传说那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让金朝竟生投鞭渡江之志。不去探究这事件的真伪,但足见柳永词名的传颂之广,不负那“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盛名。
柳永佳作甚多,但这一首词在我认为是他最负盛名、造诣最高的: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