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知识大全 实用查询
首页 > 知识大全 >

扒一扒何姓起源和何姓的祖先是谁 的故事

根据2021年5月11日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何姓人口在百家姓中排第17名,今天就来详细扒一扒何姓起源和何姓祖先的故事。

百家姓——何

何姓的主要来源

何姓最主要的来源是战国时的韩国,而韩国源自春秋时的晋国,咱们就从晋国扒起。

【周成王桐叶封弟】

话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伐纣灭商建立周朝,3年后驾崩,传位于尚年幼的周成王姬诵,并托孤给自己最信任的四弟周公姬旦

周公因周成王年幼而亲自摄政,周武王的三弟,分封在管国(河南荥阳市)的管叔姬鲜,自认为自己作为老三,论资排辈比老四更有资格,散布谣言称周公摄政不利于周成王,并且拉拢老五蔡叔姬度老八霍叔姬处,乃至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以及奄国、徐国等一些不服周朝的东夷诸侯国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周公姬旦亲自帅军东征,花了3年平定了叛乱,处死老三和武庚,流放老五,老八废为庶人。

平定叛乱后,周公重新分封诸侯,营建新的东都洛邑,并且制定和颁布周礼,周公姬旦摄政七年,周朝逐渐稳定且周成王长大成人后,还政于周成王。尚书大传》对周公一生的功绩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解释:周公摄政第1年开始亲自东征讨伐三监之乱,第2年打败武庚的殷商叛军,第3年伐灭奄国基本平定三监之乱,第4年分封诸侯,将九弟姬封分封到殷商故地建立卫国,第5年开始营建东都洛邑,第6年制定和颁布周礼,第7年还政给周成王)。

按照周公摄政七年后还政给周成王的史实,推导周成王即位时到底多大,古人成年与否,通常以行冠礼为标志,冠礼之后,个人由家庭之中一个没有明确责任的孺子,转变为一个正式进入成年人社会的成年人,可以婚娶,言行举止按成人要求,恪守忠信孝悌等行为准则,成为一个合格的君王、臣子、儿子、父亲、兄长、弟弟、丈夫。行冠礼的时候,通常身体并未发育完全成熟,还偏弱,所以称之为弱冠之年

冠礼示意图1

冠礼示意图2

周文王姬昌是12岁行冠礼,周武王是15岁行冠礼,到周成王时期,周公制定和颁布了新的周礼制度,20岁行冠礼,按照周公摄政第六年制定颁布周礼,第七年还政给周成王的先后关系,周成王正常应该是按照新制定的周礼,20岁行冠礼之后开始亲政的,倒推周成王即位之时应该是13岁。

周成王姬诵即位时,下面还有个更小的弟弟姬虞,排行老三称叔虞(伯老大,仲老二,叔老三,季老幺最小),两人属于同父同母的亲兄弟,母亲是姜子牙的女儿邑姜,根据《史记·晋世家》记载,邑姜在尚未怀上叔虞之前,有一天晚上梦到上天对周武王说:我让你生个儿子吧,名叫虞,我把唐地赐给他。等到叔虞出生的时侯,邑姜看到孩子手掌心果然写着个“虞”字,于是就给他取名为虞。

桐叶封弟的典故

周成王在位期间,唐国也发生叛乱,周公率军平定叛乱灭了唐国。当时周成王姬诵与弟弟叔虞玩角色扮演游戏时,周成王拿着一片梧桐叶,当做交给弟弟叔虞并说道:余以此封若(译文:我以此来封你)。周成王说者无意,跟在周成王身边的史官却把这个记下来了,并且请周成王选择分封叔虞的日子,以便执行。周成王回答说:吾与之戏耳(译文:我跟他开玩笑罢了),史官回道: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译文:天子口中没有玩笑话,只要说了,就有史官记录下来,就有礼官按照礼仪执行,就有乐官奏乐歌颂)。于是周成王就正式把叔虞分封到唐国(山西南部),史称唐叔虞,这就是桐叶封弟的典故。

唐叔虞初封唐国的地理位置

圭(珪):圭是古代的一种玉制礼器,作为信物,常用于分封、祭祀等场合,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上尖下方,因持有人身份不同,所持圭的大小长短和图案各不相同。西周时期一般分为6等:天子持长12寸镇圭持9寸桓圭持7寸信圭持7寸躬圭持5寸谷壁持5寸蒲壁

各种玉圭

【晋国曲沃代翼,韩氏始封】

唐叔虞去世后,他的儿子姬燮即位,晋水从唐国流过,姬燮因此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自此唐国变为晋国

由于唐叔虞和周成王的亲兄弟关系,晋国一直都是与周王室关系最亲近的诸侯国,到晋文侯时期(公元前781-746年),周幽王因废申后皇后之位而立宠妃褒姒为皇后,废太子姬宜臼而立宠妃的幼子,被愤怒的老丈人申国国君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所杀,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申侯、缯侯等人拥立周平王姬宜臼东迁洛邑(公元前770年)虢公翰在携地拥立周携王姬余臣,二王并存的局面一直存在了20年,公元前550年,晋文侯姬仇为讨好周平王,攻伐并杀了周携王,结束了二王并立的局面。晋文侯以侯杀王的做法,对于周礼的一次颠覆性破坏,开启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乱局。

公元前746年,晋文侯死后,儿子晋昭侯姬伯即位,次年,晋昭侯将比晋国都城翼城(山西临汾翼城县)还大的曲沃(山西临汾曲沃县)分封给自己的叔叔桓叔姬成师。公元前739年,晋国大臣潘父弑杀了晋昭侯,迎立曲沃恒叔,曲沃恒叔想打下都城翼城即位,遭到强烈抵抗未能如愿,翼城重新拥立晋昭侯的儿子晋孝侯姬平,自此晋国分裂成翼城和曲沃两个政权,分别是晋穆侯的大儿子晋文侯姬仇的大宗和二儿子曲沃桓叔姬成师的小宗,经过几十年较量,最终在公元前678年,小宗的后代曲沃晋武公姬称灭了翼城的大宗后代晋侯缗姬缗,重新统一了晋国,史称曲沃代翼曲沃代晋

晋武公执政期间,封其叔叔姬万(曲沃桓叔的次子)韩原(今陕西韩城市),从此以韩为氏称韩万,韩万死后谥号武,史称韩武子韩武子成为晋国韩氏家族的始祖。

晋国曲沃代翼

晋武公完成曲沃代翼后次年就驾崩了,儿子晋献公姬诡诸即位。从晋穆侯去世的公元前785年到晋武公重新统一晋国的公元前678年,107年年间,晋国王室内部大小宗之间的王位之争,让晋献公意识到王室内部宗亲对于王位的巨大威胁,于是在自己任内,在心腹大臣士蒍wěi的安排下,将曾祖父曲沃桓叔的所有公族后代全部杀光,自此之后晋国出现无公族任职卿大夫,全部都是异姓卿大夫,为后来的韩赵魏三家分晋埋下了祸根,在此处劫难中,韩氏家族虽然也是曲沃恒叔的姬姓公族后代,因为在晋武公曲沃代晋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此次幸免于难。

晋献公杀光了其他旁系所有公族子弟,只留下自己的直系后代,排除了其他公族对自己王位的威胁,但是哪怕只剩自己直系后代,王位之争依然激烈。

晋献公特别能征善战,在位期间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在攻打骊戎的时候,骊戎打不过求和,使出美人计,将骊姬和她妹妹少姬献给晋献公,晋献公得到骊姬和少姬,分别生下两儿子奚齐卓子

在骊姬的精心策划下,晋献公逼死太子申生,逼走二王子重耳和三王子夷吾,最终将四儿子奚齐立为太子,在晋献公驾崩后,晋献公托孤的老臣荀息将奚齐立为新君,奚齐即位不久在晋文公葬礼上,被拥护原太子的老将里克派人杀死,后来荀息又将五儿子卓子立为新国君,1个月后也被里克派人杀死。

里克邀请老二重耳回国即位,重耳看前面两任都被杀没敢回。后来里克邀请老三夷吾回国即位,老三也怕,但是跟谋臣商量后,还是画个大饼稳住里克,顺利即位史称晋惠公,继位后想办法除掉了里克,稳坐王位14年到寿终正寝。等到他驾崩儿子晋怀公姬圉yǔ即位后,抛弃之前秦穆公嫁给他的女儿,赶尽杀绝跟随老二重耳的那些谋臣留在晋国的族人,最终秦国派军队支持老二重耳回国即位,史称晋文公。晋怀公狼狈出逃,逃亡途中被晋文公重耳的追兵所杀。这就是晋国的骊姬之乱。骊姬之乱后,晋国在晋文公领导下成为春秋时期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任霸主。

晋国骊姬之乱

【韩赵魏三家分晋】

晋文公重耳即位后,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chōu等辅佐下,成就晋国霸业的同时也暗藏风险,因为晋国无公族,流亡19年期间这些死心塌地追随他的铁杆,在他继位后都论功封赏,都成为晋国异姓卿大夫,位高权重。晋文公之后,这些异姓家族世袭了晋国的卿大夫之位,经过多年发展,异姓的家族之间互相的pk兼并,到春秋后期只剩下韩、赵、魏、范、智、中行氏六个家族,执掌晋国的六卿之位: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的中军将是正卿,位列六卿之首,是晋国军/政大权最高长官,也被称为晋国执政。

公元前498年,赵氏宗主赵鞅向邯郸的赵氏小宗赵午要卫国送给邯郸的500户人家,让这500户人家从邯郸搬家到晋阳(今太原),增强晋阳城的人口和兵源。小宗的赵午不同意,赵鞅请赵午来晋阳,来了就把赵午囚禁后杀了。赵午一死,邯郸兄弟们就带着邯郸人叛乱了,晋国国君就安排人去镇压邯郸,六大家族在这一事件中各怀鬼胎,掀起一场大火拼。

首先是赵午的外公中行氏宗主中行寅很生气,联合中行氏的儿女亲家范氏宗主范吉射一起讨伐赵鞅。而智氏想灭中行氏韩氏与中行氏不和魏氏与范氏不和,于是智氏跟晋国国君煽风点火说,这次赵氏邯郸先叛乱,随后中行氏和范氏不去镇压邯郸,还一起反叛攻伐赵鞅,这三个应该一起驱逐出晋国。于是智、韩、魏一起联合讨伐中行氏和范氏,中行氏和范氏两家联军腹背受敌,不去分化韩赵魏智的矛盾去化解包围,反而做出一个错误的决定去攻打晋国国君,似乎想2v5(中行+范 vs 晋/韩/魏/智/赵),这一做法极其不得民心,得到所有各方的反对,结果可想而知。最终,中行氏和范氏一起被各方联合围攻,大败,仓皇逃离晋国,最终逃往齐国。这次大火拼后,晋国只剩下韩赵魏智四家。

晋国六卿变四卿

公元前476年,身为六卿之首的正卿中军将赵鞅去世,智氏家族的智瑶接任中军将成为晋国执政。公元前473年,卧薪尝胆10年的越王勾践灭掉了吴国,成为春秋后期的一大霸主。这件事情对老牌霸主晋国是一大刺激。公元前455年,身为晋国执政的智瑶,对赵襄子赵无恤(赵毋恤)、魏桓子魏驹、韩康子韩虎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现在却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要恢复晋国的霸主地位,我建议大家每家都拿出一个万户城邑献给晋国王室,我智氏先出一个。韩国和魏国权衡后跟进,也同意出一个万户城邑献给晋国王室,轮到赵国表态时,赵无恤拒绝了智瑶的提议,坚决不同意。

于是智瑶以晋国王室的名义联合韩赵一起讨伐赵氏,赵无恤躲到晋阳城里面防守,晋阳城城墙坚固,城内百姓粮食储备充足,智韩魏3家打了两年都打不下来,后来智瑶仔细琢磨晋阳城的地势特点后,发现晋阳城东北有条晋水绕过晋阳城流向下游,突然想到一个好主意,在晋水上游筑坝蓄水后,挖开豁口将晋水引到晋阳城里,水淹晋阳城,晋阳城被淹后,百姓迫在屋顶躲避,吃的粮食也被浸泡了,处境非常艰难,但百姓对智瑶恨得咬牙切齿,宁可饿死淹死也不投降。

水灌晋阳城

智瑶带着韩虎和魏驹一起站在高处查看晋阳城内的水情,得意地跟韩虎和魏驹感慨道:你们看,晋阳城是不是快完蛋了?以前总觉得晋水像城墙一样抵御敌人,今天才知道,大水可以这么轻而易举地灭掉一个国家啊。站在一起一旁的韩虎和魏驹心里面犯嘀咕,正好韩国的都城平阳(今山西临汾)旁边有汾河,魏国的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旁边有绛水,两人同时有种唇亡齿寒的感觉,担心赵国被灭后,智瑶如法炮制通过水淹灭掉韩国和魏国。

晋阳城内的赵无恤已经扛不住了,自知这样下去晋阳必破,赵无恤的心腹大臣张孟谈,看出韩魏追随智瑶伐赵也非自愿,所以主动请缨出城去联络韩魏,并以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与赵联合消灭一家独大的智氏,正好韩虎和魏驹在白天跟随智瑶从高处视察晋阳城水情时,已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所以在张孟谈一番说服后,一拍即合。第二天夜里三更后,韩魏派人杀掉守坝的智氏士兵,将晋水豁口引向智氏的军营,三家里应外合,三面夹击,全歼智瑶的军队,并一次性斩草除根杀光智瑶家族200多人口,三家瓜分了智氏的地盘,从此晋国只剩下韩赵魏三家。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封韩赵魏三国为诸侯国,爵位为侯爵,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这一年作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掉晋国末代国君晋静公,将晋国最后一点地盘瓜分掉,从此晋国灭亡,韩赵魏取而代之。

【秦灭韩国,韩国公族后人以韩、何为姓】

回顾一下韩氏家族自晋国开始的兴衰史,韩氏第1代韩武子姬万,是晋武公曲沃代翼的得力助手,翼城晋国大宗的末代国君晋哀公,都是晋武公命令韩万杀掉的,韩氏在晋武公时期很受器重,被封韩原,开始以韩为氏

第2代韩赇伯、第3代韩定伯韩简,继承韩氏宗主地位,在晋献公、晋惠公、晋怀公时期在晋国朝中非常得势,位高权重。

晋文公重耳继承王位后,前面骊姬之乱时介绍过,晋文公逃亡期间受到弟弟晋惠公、侄子晋怀公的派人追杀,韩氏又一直作为晋惠公晋怀公朝中重臣,自然被晋文公所冷落,韩氏家族在晋文公时期走向衰弱。第4代韩氏宗主韩舆英年早逝,留下年幼的儿子第5代的韩厥

韩舆死之前将幼子韩厥托给赵氏家族赵衰抚养,成为赵氏家族的家臣。好在赵衰、赵盾父子很器重韩厥,对他不薄,委以重任,将他任命为三军司马,地位仅次于晋国的六卿,韩厥也比较争气,没有辜负赵衰赵盾父子的信任,最终凭借优异的表现一路晋升成为晋国执政,晋国军政最高长官中军将正卿,让韩氏家族再次强大起来,成为晋国六卿家族之一。

自韩厥起,因赵氏有恩于低谷期的韩氏家族,韩厥以后,韩氏家族和赵氏家族的关系一直比较好,这也是上面最终韩赵魏可以联手灭智氏的底层逻辑之一。韩氏第6代韩宣子韩起也担任了长达28年的晋国执政之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帮助晋国复兴霸业。第7代韩贞子韩须率领韩氏家族从韩原迁都至平阳(山西临汾)第8代韩简子韩不信伙同智赵魏一起平定范氏和中行氏之乱,自此晋国六卿家族变四卿家族。第10代韩康子韩虎跟赵魏一起灭了智氏家族

第11代韩武子韩启章迁都宜阳(河南宜阳县)第12代韩景侯韩虔跟魏赵一起正式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成为韩国开国国君第15代韩哀侯韩屯蒙灭掉郑国后,将国都迁至新郑(今郑州)。第18代韩康开始称王,史称韩宣惠王。公元前230年,第22代韩废王韩安时期韩国被秦国所灭,韩国公族后人分散逃居江淮一带,本来以故国韩为姓,但当地方言发音韩的发音接近于何,最终阴差阳错以何为姓。所以现在何氏和韩氏的朋友们,以前都是韩国贵族,韩何一家人,历史上有韩何不通婚的说法。

韩国公族后代是当前何姓人口中的主流,毕竟韩氏家族自始祖韩万始封韩原,到韩国灭国,历时447年,在此期间,韩氏家族大部分时间都是晋国六卿之一的望族,公元前403年单独立国之后又持续了173年开枝散叶繁衍的公族后代人数不会少。

晋国姬姓韩氏世系

【何姓始祖】

姓氏相关史料以及各种版本的何氏族谱中,对于何姓主要起源于韩国姬姓韩氏没有争议,但是何姓得姓始祖是哪一位有多个版本的说法,总结下来只有如下3个版本:

1.何瑊jiān源自《浈阳水木记》,主要常见于广东、广西、港澳台和东南亚的何氏族谱,韩国末代国君韩王安时期的姬姓韩氏贵族韩瑊,担任韩国的大夫,与大家所熟知的韩非(韩非子)一起执掌韩国的国政,韩国被秦灭后,韩瑊携家带口隐居于庐江,在一个渡口划船做摆渡的工作。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全国巡游经过博浪沙(河南原阳县)时,遇到刺客刺杀未遂,刺客逃跑没能抓住,怀疑是被灭六国的公族后人所为,于是通知全国,暗访六国公族的后人,打算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各种密探遍布全国,探查六国公族后代。

冬天的某一天,韩瑊船上来了个客人,随口问他姓什么,他不知是秦探,就指着河水戏称:这是我的姓。本意是想说姓韩(冬天水寒),对方没悟到这层意思,自言自语道:怎么以河为姓呢?姓氏应该从人为何,没有细究直接走了,韩瑊安然无恙。韩瑊在此人走后听其他人说这人是秦探,暗自庆幸自言自语道:何让我全家获遭罪责,难道天意如此?从此以后以何为姓,此后发展成为何姓望族庐江堂。

何姓始祖何瑊画像

2.何庶:源自《中华姓氏通史何姓》的记载,见于部分何氏族谱,何庶本来叫韩庶,姬姓韩氏,韩国贵族韩非(韩非子)的儿子,韩非子与秦国的国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属于同学,李斯出生低微,韩非出身韩国贵族,李斯为秦国统一大业制定总体策略,离间六国,并明确灭六国的次序,先灭韩国。而韩非本身属于韩国,人之常情,还是站在韩国角度考虑问题,找各种理由说服秦始皇不要先灭韩。两人虽为同学,但是主张完全相反,韩非最终被李斯囚禁并死于狱中。为避免灭族,韩庶带领部分族人逃亡至江淮流域,迁居庐江一带,因江淮方言中,韩与何谐音,韩庶后改为何姓,后代子孙以何为姓。

何氏始祖——何庶

3.何允:源自民国1921年修的《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何允原叫韩允,是韩国末代国君韩王安的二儿子,韩国230年被灭以后,秦始皇并没有直接杀死韩王安,而是把他迁居至陈县(河南淮阳,春秋时的陈国地盘),后来韩国旧贵族在韩国故都新郑(今郑州)发动叛乱最后被镇压,秦始皇觉得跟韩王脱不了干系才将他赐死。韩王安被赐死后,二儿子韩允逃往江淮流域庐江一带,后面改姓的故事与上述何庶的版本一样,

电视剧中的韩王安

综上所述,关于何姓的始祖,确实源自战国时期的韩国,韩氏改何氏而得姓,都出自江淮庐江一带,但韩王安的二儿子韩允韩非子的儿子韩庶韩国贵族韩瑊到底是谁才是最率先韩姓改何姓的那个人,目前还没有定论。

何姓的其他来源

何姓其他来源比较杂,都是相对比较小众的一些分支,具体包括:

1.商朝王族之何何姓,最早出现在商朝的甲骨文和青铜器上,属于商朝王室的异姓亲族,甲骨文的卜辞里面也有何姓家族参加商朝祭祀活动的记载。这个何氏,是最早以何为姓的一个分支。

3.西汉女官之何汉武帝时期,给宫里面的嫔妃设置了一个官职叫xíng娙娥,主要负责宫内的事务,职位相当高,属于关内侯,俸禄堪比二品官员,在宫里面的嫔妃一共分了14等:昭仪、婕妤、娙娥、容华、美人、八子、充衣、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官、顺常、舞涓娙何娙娥算是排在第3等的比较高级的嫔妃这个字的本意就是形容女子身材修长美好

处于娙何这一级别的嫔妃的后代子孙里面,就有人以她的官职何为氏的,也是一个小众分支。

4.东汉朱姓改何姓东汉汉灵帝刘宏的第2个皇后何皇后,有个同母异父的哥哥叫何苗,仗着妹妹是皇后,做到东汉的车骑将军封济阳侯,本叫朱苗,他母亲改嫁给东汉大将军何进的父亲何真之后,将自己原来的朱姓,改为继父何真的何姓,母亲跟何真生下妹妹何皇后,何苗的后代也是何姓的一个小分支。

4.昭武九姓之何汉朝时,原来常年居住在河西走廊昭武一带(甘肃张掖市临泽县)的月氏ròuzhī人,因匈奴进犯而被迫往西迁。向西到了中亚,打败当地土著后在当地建立起一堆小国家,康国、安国、曹国、石国、米国、何国、史国、穆国、毕国。这些小国的国民,被称为粟特人,以国为姓,史称昭武九姓,这些小国后来先后臣服于隋朝和唐朝,到唐朝安史之乱以后,逐渐被灭。其中的何国位于如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卡塔库尔干,何国人的后代也是何姓的一个分支。

昭武九国地理位置

5.明朝方姓改何姓明朝初年,明成祖朱棣夺取王位后,建文帝朱允炆的旧臣大儒方孝孺宁死不屈,不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被朱棣诛灭十族,他的有些后代还是侥幸逃过一劫,后来改姓了何,并且家族有规定,生为何姓,死为方姓,活着的时候以何为姓,死了以后下葬的时候改回方姓下葬。这支何氏就是安徽庐江黄屯何氏

6.匈奴后代之何:汉朝时期,被打败的匈奴单于归顺汉朝,归顺以后有些后代以何奈为姓,后来简化为单字何姓,也是何姓中的一个小分支。

7.少数民族改汉姓何:历朝历代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很多少数民族姓氏出于各种原因改为汉姓何,目前少数民族中有何姓的包括:蒙古族、满族、锡伯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翰尔族、回族等。

何字的演变和含义

何字的字形演变

何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是一个典型的会意字,甲骨文的写法形似一个肩上扛着东西的人,有负担和负荷的意思,后面含义逐渐演变为横木在肩,来估算物品的大致轻重,想象一下称的原理。进而延伸成什么、多少、哪里、为什么等意思,比如:方神圣、许人、罪之有、乐而不为、足挂齿等等。

何字的含义演变

何姓祖地和祭祖活动

【何姓祖地】

综合前文所述,何氏源自三晋之一的韩国,韩氏最初始封在韩原(陕西韩城市),但真正得何姓是在韩国灭国之后,何氏先祖迁居至庐江一带,所以公认的何氏祖地就是庐江,在如今在安徽省庐江县的白湖镇陶冲村坐落着何氏太始祖瑊公陵园。全国何姓族人的寻根和祭祖活动主要在何氏太始祖瑊公陵园举行。

何氏太始祖瑊公之墓

庐江太始祖瑊公陵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