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知识大全 实用查询
首页 > 知识大全 >

黄梅季节是几月份(黄梅戏和黄梅时节之间的关系)

黄梅戏起源地的争论已经100多年了(并不是最近10年才有争论的)。

黄梅戏起源主要三种说法:

1、湖北黄梅县

2、黄梅时节

3、黄梅山

还有其他起源说法,这儿就不列出了。

有些湖北人,不理解黄梅戏和黄梅时节有什么关系,我这儿解释一下。

当然,这不表示黄梅戏就一定起源于黄梅时节,我这儿只是解释一下两者的关联。

黄梅成熟的季节在6-8月份,此时正值夏季,因此夏季这个时段也被称为“黄梅时节”。同时,这个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阴天降雨,因此黄梅时节又被称为"梅雨季节”。

有湖北人笑说,梅雨季节还上山淋雨,摘茶时唱采茶歌?

这是把黄梅时节唱歌唱戏,和上山摘茶时唱戏等上了。

其实不是,黄梅时节可以唱采茶歌、采茶调、采茶戏,但不是黄梅时节,人们还上山去摘茶。

梅雨季节已经过了摘茶时节。

摘茶,清明前开始,茶相清明茶最好,茶味谷雨茶最好,立夏茶时已经带些苦涩。

清朝康熙年间的宰相张英对安庆桐城歌情有独钟,他将桐城歌称为“插田歌”、“樵歌”。

他的《山中观农夫力田之苦》一诗中写道:

黄梅节近苦滂沱,正是山中力作多,雨湿短蓑泥没骭,农人犹听插田歌。

这首诗写的是黄梅季节,农民在山田中干农活,雨虽然很大,但是农民仍然唱着“插田歌”(桐城歌)。

所以,黄梅时节唱歌唱戏,包括唱采茶歌,可不是说,上山去采茶时唱的。

下田可以唱歌

清朝道光年间,安庆宿松县有个解元赵世逻在《东寅堂诗草》中,刊了他的一首《田家词》:“去怕分秧节候差,手又泥脚水翻花。弯躬不暇伸腰起,却斗高声和采茶。”

下田可以唱“插田歌”,还可以唱“采茶歌”。

清道光年八年(1828)《宿松县志》还载有十月唱“采茶的习俗”:

“十月立冬后,上冢增土,始修筑塘堰.是月,树麦已毕,农功寝息,报赛渐兴,吹豳击鼓,近或杂以新声,溺情惑志,号日‘采茶’,长老摈斥,亦绌郑之意云”。

立冬后可以唱采茶歌。

有些人要问了,那为何不叫“插田歌”、“立冬歌”呢?

1985年,作为著名剧作家,安徽省艺术研究所研究人员陆洪非先生列举了黄梅戏三种传说,其中传说之二: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安庆地区。从前每逢黄梅季节,常常洪水成灾,四乡农民为了祈求丰年,就在这个时候举办迎神赛会,会上出现各种歌舞演唱,在这种歌舞形式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戏曲形式,因与黄梅季节有关,故名日‘黄梅调’。”

这就很好的解释了,黄梅戏和黄梅时节的关系。

因为黄梅调是在黄梅时节时唱的。

而黄梅时节举行的迎神赛会,为唱黄梅调提供了大舞台。

其实呢,现代人很难理解,那个年代的黄梅时节,人们在做什么?

正月的元宵、庙会、舞狮子,现在人还能看到,能知道。

但干旱时的祈雨,而进行的拜龙神等活动,年轻人有几个见过?

但你没见过,不代表历史上没发生过。

早年,黄梅时节,因为祈求丰年,举办迎神赛会,为早期黄梅戏提供了舞台和表演机会;

另外,因为梅雨连绵,一个家族人呆在家中,闲着无事,听听鼓书,听听采茶歌/黄梅调,也为早期黄梅戏提供了演唱或表演机会。

莫忘了,那个年代,很多大家族是居住在一起的,屋连着屋,里面一个大天井,还有一个大厅堂。梅雨连绵之下,一家人窝在一起,听鼓书,看小戏,不亦乐乎?

或许因为那个时候,早期黄梅戏还没成名,也缺少个正式的公认的名字,也缺少了某些鲜明特征(比如“鼓书”的“鼓”),所以有人根据时间特征,而称为“黄梅小戏”或“黄梅调”了。

所以,黄梅戏和黄梅时节,逻辑关系是完全合理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