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知识大全 实用查询
首页 > 知识大全 >

营口为什么叫营口(营口:聊聊这座城市百年前的变迁)

如今的巴尔虎人,主要指的是定居呼伦贝尔的一支蒙古族部族。


而追溯到四百年前,他们则生活在三千公里外的贝加尔湖附近。

后金时期,努尔哈赤、皇太极征服了贝加尔湖蒙古各部,加之沙俄和噶尔丹的袭扰,巴尔虎人内迁内蒙古,一部分人后来被收编入旗,主要派驻到东三省驻防。

这其中定居于辽东的巴尔虎牧民,因为习惯于将所住的窝棚连接成片,远看犹如军营一般,因此在康熙年间,这一带就开始被称之为“营子”了。

辽河口

营子位于大辽河入海口,退潮的时候浅滩上遍地潮沟,涨潮的时候潮水又没过潮沟,来回往复,逐渐地人们又改叫此地为“没沟营”。在营口开港后,清廷的官文中就出现了“没沟营口岸”这样的字眼。

辽河营口港

咸丰十一年(1861年),营口开埠,作为东北地区第一个对外开埠的通商口岸,其经贸日趋活跃,人口迅速增多。

驻守营口的清军

到同治六年(1867年),朝廷为了加强口岸管理,增设了营口海防同知厅,修筑土墙(由于规格不高、形式鄙陋,光绪年间就坍塌过半),设置壕沟,“营口”第一次以地名的形式出现,当时分别由海城、盖平两县管辖。


清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撤营口海防同知厅,设营口直隶厅,直属奉天省管辖。

营口西大庙

1912年溥仪退位,翻过年袁世凯政府在全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行政区划变革,废除清朝的府级行政区划,将原来府所辖各县划归于道,改省、府、县三级制,为省、道、县三级制,也就是所谓的“废府存县”。


在这次变革里,营口直隶厅改为营口县,同时设置奉天省南路观察使,驻地营口

辽沈道

1914年奉天省南路观察使公署被撤,以辽沈道取代之,驻地仍是营口,管辖沈阳县、辽阳县、海城县、盖平县、铁岭县等等,共22个县,这是北洋政府在奉天省开设的首道。

伪满十四省(部分)

1934年,伪满控制的东北被划分为十四省,在几年之后又进一步拆分成十九个省,这个时期的营口依然属于奉天省,不过级别升了一级,自此开始,以营口市的级别登上了历史舞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