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作者简介和个人简历(1972年,斯诺患癌病逝,生前拍摄的一张照片轰动美国)
1970年的春天,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诺再次住进医院,此时的他身处瑞士,已经身患重病。他也知道自己很可能时日不多了,便向中国政府提出了访华的请求。
不久后电话响了,是中国驻瑞士大使馆的秘书打来的:“斯诺先生,我是中国大使馆的秘书,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国政府同意你和夫人一起去中国,并愿意承担你和夫人在中国旅行的一切费用。”
“谢谢!我们感谢中国政府的好意,我们很高兴接受你们的邀请。但我是一个独立的记者,我真的不需要你们的资助,一方面这样会引起别人的误会。再说,我们能够想办法解决的。谢谢!”斯诺很高兴地说。
访华归来后,斯诺在《生活》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转达了毛主席的话:“如果理查德·尼克松访问中国,无论是以旅游者的身份,还是以总统的身份都会受到欢迎。”
这篇文章向外界透露了一个重要消息,那就是中美关系即将缓和,这是斯诺为中国人民做的又一件好事。斯诺和中国人民的友谊起源很早,他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中国。
1928年,斯诺23岁时,出于对古老中国的热爱,只身一人来到中国,在上海任《密勒氏评论报》的助理主编。1936年时,他对苏区进行了三个月的访问,后来完成了《西行漫记》一书,并于当年在伦敦出版。
一个月后,《西行漫记》登陆美国,成为当时非小说类中,最热门的畅销书。各大报纸也是争相报道,而当时刊发的一张毛主席照片,更像是一枚巨型炸弹,撼动了世界。
图 毛主席
1931年,日本法西斯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事变发生后,斯诺来到东北,向世界人民报道了东北人民的真实情况,出版了通讯集《远东战线》。不久后,他来到上海,见到了宋庆龄和鲁迅。
在与二位的交谈中,他学到了很多,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后来他说:“鲁迅是教我懂得中国的一把钥匙。”不仅如此,他还从二位的口中,了解到了中国共产党。
1932年,斯诺与海伦结婚,同时游历了日本与东南亚。两年后,斯诺在北平燕京大学讲授新闻课程,并在海淀镇军机处4号院购买了一处住宅。这是一处中西合璧式的住宅,可以看到颐和园的风景。
斯诺非常喜欢这里,时常到未名湖散步。在教书授课之余,他努力学习中文,并在鲁迅的建议下,编选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活的中国》,想通过小说来向西方揭示中国的现实。
1935年,贪心不足的日军,又加强了对中国华北地区的侵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爱国学子们保家卫国,举行了大规模的抗日游行活动。
斯诺也参与进来,不仅及时做了新闻报道,谴责日军,还把自己的家让出来,掩护学生运动。并且斯诺将游行宣言连夜译成英文,并散发给新闻界的同事,外国媒体加紧报道。
在中外各大媒体的宣传下,社会各界都关注了这场运动,日本侵吞中华的野心已经是昭然若揭。不久后,上海工会、中华工会宣布支持学生运动。
图 斯诺
国民党政府在各方压力下,停止了卖国行为,日本的侵略阴谋也暂时宣告破产。毛主席高度评价了一二·九运动:
“一二·九运动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广泛地传播了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
身在北平的斯诺,见到了共产党人在救国运动中的高尚品格,便想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他得知红军刚刚完成长征到达陕北。而这一伟大的壮举,当时的报纸居然没有任何报道。
这是因为在国民党统治下,对新闻行业进行着严厉的审查,任何关于共产党的书籍、报刊都会被封禁,连外国人的报纸也不例外。所以外界对苏区是一无所知。
红军到底有多人?他们领袖有着哪些品格?长征是怎样走过来的?生活在苏区到底幸不幸福?是不是像国民党报导的那样?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斯诺。
图 斯诺与红军
于是,他决定到苏区去看一看,并得到了老朋友宋庆龄的帮助。于1936年秘密进入苏区,进行了三个月的采访。期间,他会见了中国共产党的高层领导和士兵,还对苏区的工厂、工会和各界人士进行了采访,最终形成了《西行漫记》一书。
毛主席对于斯诺等人的到来十分高兴,因为很少有外国记者来到苏区进行报导。这对中国共产党扩大国际影响力,打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十分关键。在国民党统治下,报纸经常对苏区进行诋毁污蔑。
1936年6月,斯诺踏上了前往西安的火车。在火车上,他同身边的乘客攀谈了起来。这位乘客是四川人,斯诺问道:“你知道红军吗?”
“知道,我的家乡就有。”
“你怕他们吗?报纸上说他们可是土匪啊?”斯诺问到。
“那是报纸上不得不说他们是土匪,实际上还有很多农民欢迎他们呢?他们取消高利贷,给农民分去土地。”
说到这里,这名乘客有些不安,便不再说话了。因为当时国民党特务林立,如果这些话被特务听到,很可能人头落地。
到达西安后,斯诺见到了杨虎城将军以及许多国民党高官,并采访了他们对日本的看法。他们都坦诚地说到:“我可以说,但是你不能报导。”
图 斯诺与大渡河勇士
这句话斯诺已经听了太多遍了,因为当时所有的国民党官员都是这样的说的。离开了杨虎城将军,斯诺按照计划,来到了一家旅馆,并在指定的房间内住下,等待一位姓王的人。
几天后,王先生来到,斯诺拿出了宋庆龄用特殊墨水写成的介绍信。王先生看过信后,与斯诺交谈起来,并安排他搭张学良的私人飞机前往苏区。斯诺一听就蒙住了,张学良不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吗?
王先生则解释到:“张学良不想打内战,停止了对红军的军事行动。”原来,张学良在东北丢失了以后,便来到陕北参与对共产党的军事行动。后来损失了两个师,大批军官和士兵被俘。
正当张学良愁眉苦脸的时候,这些士兵和军官又被红军放了回来,回来后,他们向张学良和战友们传达红军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政策。不久后,越来越多的东北军士兵投奔了红军。
图 毛主席与斯诺在陕北
张学良也逐渐意识到,当前的中国必须以抗日为主,便和红军签署了停战协议。王先生带着斯诺见到了张学良,张学良看斯诺是美国人,便拒绝让他乘坐私人飞机。因为该机的飞行员是美国人,如若他将事情泄露出去,后果将不堪设想。
但张学良还是帮助了斯诺,派出了一名东北军官,带着他来到苏区。而后斯诺又在一名农民的带领下,乘坐骡子进入革命地。
几天后,斯诺正式到达苏区。他看到了很多红军标语:
“打倒地主、中国革命万岁,打到日本帝国主义······”
并且斯诺还看到了游击队操练的场景。
在前往苏区的路上,斯诺遇到了国民党军队的袭击,正是这些游击队员救了斯诺的命。不久后,斯诺见到了共产党的第一个高级领导——周恩来。
令他惊讶的是,周恩来的门口竟然只站着一个士兵。周总理很亲切,对斯诺说:“我接到报告,说你是一个可靠的新闻记者,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可以信任你会如实报道。有什么需要,我们都可以帮助。”
不久后,周总理给他写好了采访章程。斯诺接过来一看,一共九十二天的采访内容,并且有一大部分是在路上。他心想,苏区有这么大吗?竟然需要这么多时间。
随后,斯诺前往保安,在那里他见到了毛泽东主席。一路上,斯诺都在和红军战士交谈。到达一座村庄时,一群孩子围住了他。他决定考一考这些孩子。
他问道:“你们知道共产党吗?他们是一群什么人啊?”
“他们是帮助我们打地主和资本家的人。”
“那资本家是什么人啊?”
小孩子想了想,说:“就是自己不干活,专门抢别人吃的。”
斯诺笑了笑。第二天,他到达了保安。
1936年7月15日,毛主席正式接见斯诺。这天一早,主席便在门口等候,他握住了斯诺的手,说:“欢迎!欢迎!”并请斯诺进屋。刚刚见到毛主席的斯诺,后来是这样在书中描写毛主席的。
“作为共产党的领袖,他的窑洞实在不能用宽敞来形容。他身材高大,比一般的中国人要高出一点,有些消瘦和驼背,有些像林肯。乌黑的头发留的很长,是个知识分子式的人物。但他说话很平易,完全没有知识分子的酸腐。”
有一次,斯诺在路上走着见到一群农民走过来,其中的一位还跟他挥了挥手,斯诺没有认出来是谁。还是在陪行人员的说明下,才认出这就是毛泽东主席。
为采访方便,斯诺就住在毛主席的山脚下。斯诺和毛主席进行了多次长谈,了解了毛主席的童年、故乡,以及如何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谈到长征的情况时,主席还给斯诺拿出了自己写的七律·《长征》。斯诺才知道,毛主席是十分博学的。
虽然二人接触了很多天,斯诺也拍了很多照片,但始终没有合适毛主席的。直到有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斯诺才拍下了那张让世界震撼的照片。
一天清晨,斯诺刚刚迈进毛主席的院子,只见毛主席正在思考问题在那里发呆。在和煦晨光的照耀下,毛主席神采奕奕,身材显得格外高大。有着良好职业素养的斯诺,敏锐地察觉到了机会。
便拿出相机,对主席说:“主席,让我给你拍张相吧!”
毛主席笑了笑,点了点头。斯诺调整好光线,发现镜中的毛主席帅气威严,自信饱满,可惜没有带军帽。斯诺说:“请你戴上军帽,照个全副戎装的。”
毛主席便拿来自己唯一的军帽,帽子已经发白,帽檐也软软地耷拉下来。主席不好意思对斯诺笑了笑,环顾了一下自己周围,发现所有士兵都是这样,没有一顶像样的军帽。
斯诺察觉到了主席的尴尬,便拿出自己的军帽,这是进入苏区时,周总理发给他的。毛主席接过,带了上去。斯诺又调整好角度,“咔嚓”一声,一张照片便形成了,只不过谁也没想到,这张照片的威力居然会这么大。
毛主席说:“斯诺同志,谢谢你。”斯诺也向毛主席敬了一个军礼,表示敬意,毛主席将军帽还给了斯诺。不久后,二人访问红军大学。毛主席和同学们打成一片,让斯诺记忆深刻。
在晚上观看戏剧时,表演者竟然拉着毛主席上台,让他表演个节目。毛主席便和大家一起合唱起来。第二天,毛主席回到自己的住处,斯诺按照计划,独自访问红军大学。
在红军大学里,大学校长林彪请斯诺做讲座。同学积极提问,有的都是很深奥的国际关系,如英国对日本的态度,英美国家的共产主义运动等等。
很多问题斯诺也答不上来。但这并不阻止大家的交谈,讲座持续整整一天。第二天,斯诺再次采访毛主席,并问他对日本侵华的看法,以及国际援助的问题。
毛主席坚定的对他说:“为了不使中国沦为殖民地,我们要抗日。即使没有外国的援助,我们也要单独进行下去。”
当斯诺问到抗日战争的时间问题时,毛主席更是坚定的回答:“日本是个岛国,注定不能封锁中国的西北。所以我们一定会胜利,不过时间会很长,但胜利是我们的。”
斯诺深深的佩服毛主席的自信和胆略。几天后,斯诺离开主席,又见到了彭德怀、朱德等高级将领,随后又访问红军、话剧团、工厂。终于在同年10月,完成了自己的红色中国之旅。
当时,红军交给斯诺一个麻袋,里面装着一些损坏的枪支,这是红军拜托他捎带送到西安附近的某个军火库里进行维修。斯诺为了方便就将全部的采访稿、胶卷等,一齐放进麻袋里。
汽车行驶在黑夜里,斯诺十分疲惫,就睡着了。司机开到了军火库,他以为麻袋里全是枪支,便将麻袋放在了军火库中。而这时的斯诺,还在睡当中。
图 斯诺与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
等到了西安,斯诺醒来时,发现麻袋不见了,十分着急。又不得不要求司机返回,才取回了麻袋中的珍贵的采访稿。返回北平后,斯诺夜以继日地撰写《西行漫记》。
有的时候,他也组织讲座,给大家看一些苏区的照片,讲一些故事。学生们还是第一次看到苏区的毛主席、朱总司令等人的照片。在斯诺的影响下,北平组织了学生观摩团到苏区访问。
1937年5月,斯诺的妻子海伦也来到苏区。为了给毛主席带去那张珍贵的照片,她特意在晚上跳窗而走,躲过特务。
见到毛主席时,海伦说:“这是我丈夫给您照的那张相。为了躲避国民党特务的监视围困,我在西安的西京招待所里女扮男装,深夜跳出窗户,身上只带了您的照片。您知道,您的这张照片就是我来见您的介绍信。”
毛主席仔细端详自己头戴红军帽的照片,感慨地说:“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这个一向不修边幅的人照出的照片会有这么好看,感谢斯诺同志。”
1937年10月,斯诺撰写的《西行漫记》正式由英国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这是在世界上第一次报导中国共产党的真实书籍。书籍出版后,大家争相购买。在出版第一个月内重印了3次,销量迅速达到10多万册。
图 英文报纸上刊登的毛主席
而且,一家美国报纸刊登的毛主席的照片,更是像一颗炸弹一样,震撼了美国世界。那是因为在斯诺之前,西方国家虽然也有对红色中国的报道,但大家谁也没去过,更别提照片了。
只见报纸上的毛主席带着军帽,眼神锐利,自信笃定,坚毅果敢,是个十分帅气的亚洲面孔。面对事实,美国流传的关于共产党的谣言,也就不攻自破。
随后,美国报纸更是连载了《毛泽东自传》和《长征》等文章,一时洛阳纸贵。美国《纽约时报》发表达弗斯的文章:
“当红星出现在中国西北时,成千上万的人站起来欢迎她,因为这是希望与自由的象征⋯⋯正是这种涉及全亚洲,甚至全人类的命运。”
同一天,在美国中西部颇具影响力的《密尔沃基新闻报》刊载评论指出:
“人们不难发现在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和朴实的基督徒的信仰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之处”。
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著名的纽约《科学与社会》杂志亦刊载了评论,其认为斯诺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描述无疑是最具有震撼力,也最真实的记叙。
《西行漫记》的出版,正式开启了西方了解东方的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里,会有越来越多国际友人参与到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中。因为该书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即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表现出了巨大的力量。
《西行漫记》的火爆,却让蒋介石大为恼火,他下令撤换西安宪兵和警察,并把当时的省主席叫到南京去,臭骂了一顿。气急败坏之下,多次想惩处斯诺,但考虑到国际影响,蒋介石也不敢动手。
所以此时的斯诺十分安全,并以暗下里给红军做掩护,继续对中国革命做着贡献。1937年,正在自己家里写作的斯诺,接见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她就是邓颖超。
邓颖超患上了肺结核,正在北平养伤。伤病痊愈后,邓颖超也被困在了北平,因为这时的北平已经被日本占领。斯诺是美国人,可以掩护邓颖超的身份,因为日本人见到美国人,不敢阻拦。
邓颖超装作斯诺仆人的样子,跟随斯诺走出了北平。邓颖超安全到达天津码头后,又随着另一位外国友人,到达青岛,辗转来到武汉。
此时已经是国共第二次合作了,周恩来正在武汉的八路军办事处,邓颖超也与丈夫会合。不仅如此,斯诺还帮助萧乾获得了记者证,在美军进入巴黎时,萧乾也随着美军一同进入。
1964年,斯诺再次访问中国,观看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他发现后面的背景舞台,挂着的毛主席的画像,正是斯诺拍摄下的,戴红星八角帽的照片。
1971年,中美关系开始缓和,美国乒乓球队对中国进行了访问,斯诺也本打算随行。可在1972年2月15日,就在尼克松开始前往北京的一个星期,斯诺因癌症在瑞士病逝,享年67岁。
在斯诺患病的时候,毛主席还邀请他到北京治病。但斯诺癌细胞已经扩散,不能经受波折了。就在斯诺弥留之际,他用颤抖的双手,费力地写到:
“我爱中国。我希望死后我有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生前一贯的那样。我希望我有一部分安葬在赫德逊河畔,也就是它就要流入大西洋到欧洲和人类的所有海岸去的地方……”
图 斯诺墓碑
1973年10月19日,斯诺骸骨运抵北京,安葬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前来吊唁的有学生教授,还有新闻记者,周恩来总理也亲自参加。墓碑是汉白玉制造的,上面写着:“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
斯诺去世后,他的妻子决定将毛主席带过的那个军帽,捐赠给中国人民。1975年,斯诺夫人专程来到中国,将主席带过的中国工农红军红星八角帽亲手交到了邓颖超的手中。
1985年,为了纪念国际友人,邮电部还发行了一套邮票,其中就有斯诺。2009年,斯诺还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离不开国际友人的支持,而那些帮助了中国人民的人,中国人也会永远铭记,正如天安门广场上书写的那样: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