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知识大全 实用查询
首页 > 知识大全 > 人物大全 >

李政道简介资料(首次登上诺贝尔奖坛的中国人李政道)

作者:陈振桂


【今年11月24日,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95岁诞辰,在此我满怀深情撰文表示良好的祝愿。并歌颂这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物理大师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为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今),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扑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1957年,时年31岁的李政道因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定律与杨振宁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苏州,父亲李骏康是金陵大学农化系首届毕业生。李政道曾在东吴附中,江西联合中学等校就读。因抗战,中学未毕业。1943年,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由此走上物理学之路。师从束星北、王淦昌等教授。1944年,转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大,师从吴大猷、叶企孙等教授。1946年,20岁的李政道当时他只有大二的学历,但经过严格的考试,竟然被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录取。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大师费米教授。3年后便以“有特殊见解和成就”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辨,被誉为“神童博士”,其时年仅23岁。

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从事流体力学的湍流、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1953年,他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和场论领域的研究。三年后,29岁的李政道,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他开辟了弱作用中的对称破缺、高能中微子物理以及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物理等科学研究领域。1984年他获得全校级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这一最高职称,至今仍是哥伦比亚大学在科学研究上最活跃的教授之一。

李政道主要对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进行研究。现在,他的兴趣转向高温超导波色子特性,中微子映射矩阵,以及解薛定谔方程的新途径的研究。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仍奋斗在物理研究的第一线,不断发表科学论文。

李政道的学术论著主要有:《粒子物理和场论引论》《Birkhauser Boston Inc》《宇称不守恒三十年》《宇称不守恒发现之争论解谜》《对称,不对称与粒子的世界》《李政道文选》 《Gordon and Breach》《科学与艺术》《物理的挑战》等。

李政道荣获的奖项主要有:1957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奖,1969年荣获法国国家学院G. Bude奖,1977年荣获法国国家学院G. Bude奖,1979年荣获伽利略奖,1986年荣获意大利最高骑士勋章,1994年荣获和平科学奖,1995年荣获中国国际合作奖,1997年荣获纽约市科学奖,1999年荣获教皇保罗奖,2000年荣获纽约科学院奖,2015年荣获马塞尔·格罗斯曼奖,2016年荣获中华文化人物奖。

主要贡献

一、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1956年和杨振宁合作,解决了当时的θ-τ之谜——就是后来称为的K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一种衰变成偶宇称态,一种衰变成奇宇称态。如果弱衰变过程中宇称守恒,那么它们必定是两种宇称状态不同的K介子。但是从质量和寿命来看,它们又应该是同一种介子。他们通过分析,认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并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不是守恒的实验途径。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因此,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并共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李政道持的是中国护照,是首次登上诺贝尔奖坛的中国人。从而改变了中国人认为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二、在多个领域前沿都有出贡献

作为一位国际级的物理大师,李政道的研究领域很宽,在高能物理、粒子物理、核物理、天体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广义相对论、基本粒子理论、统计力学、流体力学等前沿领域都有许多杰出贡献,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49年与罗森布拉斯和杨振宁合作提出普适费米弱作用和中间玻色子的存在。1951年提出水力学中二维空间没有湍流。1952年与派尼斯合作研究固体物理中极化子的构造。1954年发表了量子场论中的著名的"李模型"理论。1957年与奥赫梅和杨振宁合作提出电荷共轭不守恒和时间不反演的可能性。1959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硬球玻色气体的分子动理论,对研究氦Ⅱ的超流动性作出了贡献。1962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带电矢量介子电磁相互作用的不可重正化性。1964年与瑙恩伯合作,研究了无(静止)质量的粒子所参与的过程中,红外发散可以全部抵销问题,这项工作又称李-瑙恩伯定理。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了场代数理论。70年代初期研究了CP自发破缺的问题,又发现和研究了非拓扑性孤立子,并建立了强子结构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论。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继续在路径积分问题、格点规范问题和时间为动力学变量等方面开展工作;后来又建立了离散力学的基础。

年过80的李政道仍然以物理为生,他和同事发展了一套名为“时间子”(Timeon)的理论,预测有一种新的、能够产生过去和将来之间差异的粒子。

近年来,李政道对艺术和祖国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在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上有很独特的见解。

三、为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李政道为中华民族振兴倾注满腔热忱,20世纪70年代以来,李政道每年都多次回国访问、讲学。他在北京创办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等多个民间学术组织,在国际上已享有盛誉。他向中国政府建议设立的博士后制度和完善自然科学基金制度,对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我国基础科学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他亲自倡导的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在他的指导下,我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标志着我国高能物理的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李政道为促进中国科学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高度评价。

1956年30岁时便升任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他亲自体会到科学人才必须从小培养,因而在1974年 5月30日会见毛泽东主席时,建议在中国科技大学开设少年班,他的建议受到采纳。1979年他去合肥访问时去科大少年班看望了同学们,并题词:“青出于蓝,后继有人。”

李政道为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做了很多贡献。他建议和协助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议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CUSPEA培养青年物理学人才,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这些建议都一一得以实现。

1985年,他又倡导成立了中国博士后流动站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并担任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顾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6年,他争取到意大利的经费,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创立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并担任主任。其后,成立了在浙江大学的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和在复旦大学的李政道实验物理中心。

李政道关心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他主张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和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并建议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北京近代物理中心等等。这些建议都一一得以实现。1985年7月16日,邓小平会见李政道时,对他说:“谢谢你,考虑了这么多重要的问题,提了这么多好的意见。”1998年1月23日,李政道将其毕生积蓄30万美元,以他和他的已故夫人秦惠(竹君)的名义设立了“中国大学生科研辅助基金”,资助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和苏州大学的本科生从事科研辅助工作。李政道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科学事业后继有人,真是用心良苦,竭尽全力。

温家宝高度评价李政道多年来为推动中美高能物理合作所做出的贡献和中美高能物理合作所取得的成绩。

人物评价

杨振宁评价:“政道是一个极聪明的物理学家,吸收能力强,工作十分努力。可是洞察力与数学能力略逊一筹,所以1962年以后文章虽写得很多,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成就,没有大影响”。

1959年,英国科学家C.P.斯诺在剑桥大学里德讲座发表了关于“两种文化”的著名演讲,他说李杨的发现是科学史上最惊人的成果之一,完全可以和1957年人类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相媲美。斯诺评价说:“这是一项极其漂亮而富有的独创性的成就,世人对此感到如此震惊,以致忘记了他们的思维是何等的漂亮,它使我们重新思考物理世界的某些基本原则。”

袁岚峰在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做报告评:《物理与美学的顶峰相遇——李政道先生思想的星辰之光》

网易娱乐评:李政道的经历表明,“物理”决不是他的生活方式的全部。艺术与祖国的历史文化强烈地熏陶、感染、吸引着他,使他“在哲学与人文艺术领域,也有独到的见解”,在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上造诣极深。
新浪网评:李政道的研究领域十分广阔,在高能物理、粒子物理、天体物理、流体力学、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广义相对论等方面建树颇多。“物理成了他的生活方式”将物造性地提出新问题、新思想在科学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对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