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知识大全 实用查询
首页 > 知识大全 >

绥远是哪里的城市(呼和浩特市绥远城简述)

绥远城又名满城,俗称新城。位于归化城(旧城)东北五里一个叫四王庄的地方。

清康熙年间,蒙古厄鲁特准噶尔部势力逐步强大,利用蒙古喀尔喀部和土谢图部闹矛盾之时,发兵向喀尔喀部进行袭扰,给归化城和京师带来危机,为保为归化城安全,清朝廷调兵进驻归化城,以防止噶尔丹部东进和今后征讨噶尔丹出兵提供便利。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皇帝亲征在乌兰布通击败噶尔丹后,归师驻跸归化城崇福寺(小召),走时将甲胄、弓矢、置召中,留作纪念。同时派安北将军费扬古驻归化城。《清实录》高宗卷九载:“归化城,路当通衢,地广人稀,驻兵可保护札萨克蒙古等,调用亦可,请右卫兵四千内拨三千并军营所彻家选兵二千、热河鸟枪兵一千,并令携家,驻归化城”。 雍正末年,经过多年的征战,清政府和准噶尔部达成和解,为安顿从前线撤回的兵丁和继续观察准噶尔部动态,同时为加强归化城一带的防御能力,巩固国家之统一,归化城都统便上书清政府,要在归化城外另筑一屯兵之城。于是,兴建远城之方案就提在清朝廷日常工作议事日程中。“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命大臣赴归化城視地形胜地筑城驻兵屯田”乾隆元年七月已酉调办理归化城事务兵部尚书通智回京,命副都通瞻岱前往归化城,与丹津协办垦务地,建城事务。《清实录》高宗卷三十六载“工部议准办理归化城事务副都通瞻岱疏称,绥远城周一千九百六十丈,高二丈四,底宽三丈五尺,顶宽二丈三尺,将军副都统瓦房三千八十三间,土房一千六百五十三间,兵丁土房一万二千间,面铺房一千五百三十间,共佑银一百二十四万一千九百两有余,请户部解发从之”。这就是绥远城建城前的申请款项之报告。

绥远城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筹备,乾隆二年(2737)开工,乾隆四年(1739)竣工,历时二年多。《敕建绥远城碑》载:于乾隆丁巳季春三月开工,乾隆四年已未工竣,钦定佳名曰绥远城”。据说,当时在喀尔喀蒙古也建一座城,叫鄂尔昆城。后因环境条件军民难以生存,故城废。

绥远城在《归绥县志》摘《绥远旗志》:“绥远城九里十三步,高二丈九尺五寸,顶阔二丈五尺,底阔四丈。”城门四并筑有城门楼。城门楼二重五楹,楼中间悬挂有乾隆皇帝赐名的匾额。东城门楼曰“得树”、城门叫“迎旭”,南城门楼曰“仰日”、城门是“承薰”,西城门楼曰“控河”、城门为“阜安”,北城门楼曰“吞山”、城门名“镇宁”。

四城门外筑箭楼瓮城,东瓮城筑东岳庙、西瓮城筑龙王庙、南瓮城筑火神庙、北瓮城筑真武庙,箭楼三楹。城内延城墙建角楼四,楼各七楹,城上四面堆撥八处,每处建房三间。城门旁筑有上下城之便道,俗称“马道”,城外 为护城河。

绥远城内设“大街四道、小街二十四道、小巷四十八道”,计七十四道。(街巷名略)这是《绥远通志稿》之记载。民国三十四年(1945)底至1956年新城东街、西街、南街、北街曾用、改名为:宜生东街、宜生西街、宜生南街、宜生北街。(宜生:时任绥远省省主席傅作义的字)城中央筑钟鼓楼一座,鼓楼呈正方型。

建国初期为绥远省图书馆,1959年拆。西街东段路北建有清将军衙署、左、右司二所,

法院街、(利民街)建有:绥远城厅同知衙署(粮饷理事同知衙门)。家庙街、东街、东落凤街、南街、建设厅街、关帝庙街,建有协领署。,协领衙署初建十二所,各有房38间,到清末只存六所。 乾泰泉街、(曙光街)苏虎街、建设街、西夹道巷、西街、西落凤街、山神庙街(青城巷)、蒙古场巷、家庙街、正白二甲街、元贞永街、东街、东落凤街、利民街街、书院街、(一号大院)建有佐领署。佐领署初设有六十所,各24间,后经过裁汰到清末尚存十一所。城东南建有丰裕仓,还建有轻车都尉、火器营、防御营,六十所,各19间。后存二十所。、骁骑校衙署六十所,各14间。到清末存二十所等军事机构。城中有八座庙分别建在诸街巷中即:即关岳庙街的关帝庙、城隍庙街的城隍庙、财神庙街西口西北的旗纛庙、、聚隆昌北街的财神庙、西落凤街北的马王庙,南、北马神庙街的马神庙、东街建有万寿宫、书院街有文昌阁、孔庙,公园南街的菩萨庙,还有六座五道庙、城西、城南、城东外边有娘娘庙。绥远城在建城时可能是有意设置,将四条大街与四城门楼位置错开,故在民间留不“四门不对,鼓楼不正,将军衙署坐当中”之传言。

绥远城之“绥远”是“绥靖远方”之意,考应为“绥德宁远 ”。据说绥远城之布局是仿照京师右玉而设计,有“北国锁钥”之称。 未完待续

文曹建成2017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