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知识大全 实用查询
首页 > 知识大全 >

倭寇并非全是日本人吗?为什么说平定倭寇,戚继光算不上首功?

17世纪初,丰臣秀吉统一日本,颁布“八幡禁止令”严厉打击海盗行为。公元1624年7月,倭寇最后一次侵扰福建沿海。此后,几乎困扰了大明王朝始终的倭患终于彻底的销声匿迹了。

一个强大的王朝竟然会被一群匪寇袭扰200余年而难以彻底铲除,“倭寇”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大明王朝的君臣们又是如何来平定倭患的?

倭寇袭边名为外患,实为内贼作乱

之所以被称之为“倭寇”,确是因为这股匪寇来源于日本,因为中国自汉朝起将日本称之为“倭国”,来自日本的匪寇自然就被称作“倭寇”。

日本在14世纪时结束了南北争战的局面,北胜南败,南朝一部分武士、贵族和商人等开始从事海盗活动。他们劫掠的对象以中国商船为主,后来开始滋扰中国沿海边境有时也袭扰朝鲜。

之所以针对中国,是因为日本本土非常贫瘠且手工业并不发达,而当时的中国尤其是进入明朝之后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日本有很多手工业品无法自给自足,对中国的商品的依赖性非常强,海盗劫掠中国货物后,再运往日本贩卖往往能获得暴利。

因为利益的诱惑和局势的动乱,海盗之风日渐盛行,对明朝的海防产生了巨大威胁,沿海居民深受其害。

到了明朝中期,倭寇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在海上劫掠商船、杀人越货,还盘踞海岛拥兵自重,形成了多支不可小觑的武装力量。他们不仅抢劫财物还绑架沿海居民贩卖到日本做奴隶,甚至组成兵团深入内陆大肆劫掠。

据记载,倭寇曾以上万人的规模上岸攻打城池和明朝军队正面作战,甚至曾经一度兵临南京城下,深入内陆最远到达安徽境内。那么一群来自日本的海盗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强的战斗力,为什么能深入到陌生的中国腹地然后全身而退呢?

实际上,到了明朝中期,倭寇之中不仅仅只有日本人,准确的说日本人只占有一小部分,其中的核心以及主力都是中国人。

明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不禁对依赖劫掠中国商船的倭寇产生了巨大威胁,也使得靠对日本贸易的中国沿海渔民、商人失去生计。为了谋生,一部分沿海商人、渔民开始走私,逐渐的和日本海盗勾结起来。他们利用自己对环境的熟悉暗中联络,一边对明朝沿海进行抢劫、袭扰,一边又从事获利极高的对日贸易。

加之明朝海防废弛,南方各省又多年未经战事,和身经百战的日本武士一经交手就立即溃败。这些倭寇逐渐形成了多个团伙,主要的有王直、沈九、陈思盼、陈九等,核心领导均为中国人,日本人多是作为冲锋陷阵的角色。因此,现在我们多称戚继光等人“平定”倭患,而少用“抗击”倭寇!

如果仅仅是来自日本的海盗,明朝政府还好对付,但是有了熟悉国情的中国人参与其中,甚至作为核心领导人,应对起来就非常困难。这些倭寇有组织、有计划,甚至合理的将日本武士和中国渔民编成一支战斗力强悍的海陆两栖部队。

并且这些人在东南沿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他们拿起兵器就是烧杀抢掠的倭寇,扔掉刀枪立刻就变成了当地渔民,官府也是真假难辨。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倭寇屡屡侵犯内地的原因,东南沿海是他们的根据地总不能抢自己的老巢啊。

所以说,倭寇看似外患,后期实际上是明朝内贼作乱。他们没有什么大的志向只为抢掠财物,遇到朝廷官兵能战则战,不敌则立即撤退,很有游击战的作风,这也让剿匪官军十分头疼。尽管知道这些人是沿海刁民,但总不能把所有老百姓都当成倭寇。

平定倭患的核心人物并非戚继光、俞大猷

倭患猖獗已经极大的威胁到了大明王朝的统治,历任皇帝也决心要彻底铲除倭乱,以保东南安宁。但是由于明朝受到北方蒙古残余势力的威胁,朝廷的主力精锐部队都被调到北京、长城一带进行战略防御,这就导致了南方兵力空虚。

并且明朝中期吏治腐败严重,国库长期空虚,虽然人人都在喊着要平定倭患,但是执行起来困难重重。嘉靖年间倭寇肆虐,极为嚣张,也是在那个时候大明朝廷用尽全力,历经万难终于将大规模的倭患镇压了下去。我们后世争相传颂的抗倭英雄戚继光、俞大猷就是那时候涌现出来的杰出将领。

不过,在政治局势异常复杂的大明王朝想要坚持不懈的做成一件大事,是非常困难的,仅凭戚继光、俞大猷等几位能打的前线将领是不可能完成的。而倭患最终被平定,其中有一个最为关键的人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个人就是戚继光和俞大猷的上司,当时的直浙总督—胡宗宪。

胡宗宪在浙闽地区积极筹建海防,组织训练军队,不断提高军队战斗力,并且慧眼识人提拔和重用戚继光、俞大猷等一批优秀将领。戚、俞等在前线带兵平寇,胡宗宪在幕后协调各方,筹集军饷。不为人们所熟悉的是,平定倭患的最大困难并非倭寇战力强悍,明朝军队消极抵抗。

真正的困难是明朝朝廷腐败,政治斗争极为复杂,胡宗宪为国家平患但如果在朝廷中无法获得鼎力支持,也是心有余力不足。因此,胡宗宪积极结好严嵩义子赵文华,有了严嵩一派的支持,胡宗宪得以放开手脚全力平患。

而平患的另一个困难就是军饷不足,嘉靖后期国库空虚,加之腐败严重,军队开支一直难以为继。没有钱就没办法打仗,更不用说彻底平定倭患还是一场时间久,战线长的持久战。仍然是胡宗宪积极奔走,日夜想办法筹集军饷,保证戚继光、俞大猷等前线将士能持续不断的给倭寇以沉重打击。最终将形成规模的倭寇团伙尽数消灭,嘉靖朝为患十余年的严重倭患终于平定。

在这个过程中胡宗宪的作用极为关键,本质上讲其功绩和影响远远大于戚继光和俞大猷。之所以后人在赞扬平倭英雄时有意淡化他的作用,也是因为胡宗宪是个有争议的人物。

首先因为他是严嵩一党,严嵩被定性为明朝大奸臣,他的党羽自然也不会得到赞颂;其次,胡宗宪及其子贪腐比较严重,这也是为后人鄙视的一点;最后胡宗宪被倒严一党抓住把柄最终病死狱中。

倭寇之乱起于海禁,灭于开关通商

发源于日本沿海的倭寇之所以能长期祸乱大明海疆,其根本原因还是明朝的海禁政策。

永乐年间明成祖命郑和七下西洋,明朝的海外贸易空前繁荣昌盛,也带动了沿海地区的外贸和工商业发展。浙江之地,七山二水一分田,是有名的农业穷省,其地之民为谋生路不得不出海经商。

但是明朝后来的统治者越来越倾向于保守的以农为本发展思路,特别厌恶对外开放。加之当时海盗时有出没,朝廷将大部分军费投在了北方抵挡蒙古,无力支撑南方海防支出,因此嘉靖时期彻底关闭了对外通商的口子。

如此一来,东南沿海众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民众失去了生路,仅靠狭小贫瘠的土地无法养活他们,不得已只能铤而走险。

不仅中国人,依赖抢劫中国商船的日本海盗也被掐断了活路,为了继续生存,他们很快跨海而来。守着中日之间的海路已经无法抢劫到任何的财物,因此只能到富饶的中国大陆去抢劫了,很快他们便和中国的海盗勾结在了一起。

武力镇压只能是剪断其外在的枝叶,无法彻底斩草除根。胡宗宪支持平倭之时,就有人向他建言,倭寇实际上是被海禁逼得无路可走的商人,只要开放海禁,倭乱自然很快就能消除。

不仅在东南前线,朝廷中也有很多有识之士早就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朝堂之上针对是否开放海禁的问题也一直在争吵不休。但当时大明朝廷的保守势力非常强大,嘉靖一朝始终没有下定决心开关通商。尽管在胡宗宪等人的大力镇压下,大规模的倭患被平定,但是没能彻底消除,小股倭寇仍旧不时骚扰明朝沿海。

经过多年的斗争与总结,终于在隆庆元年明穆宗采纳了涂泽民的建议取消海禁,开放对外贸易。随着国门打开,东南沿海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大量的白银也开始流入国内。

外贸商人的主业得到支持,自然也就不会再去做那些掉脑袋的买卖,倭寇的规模,扰乱次数急剧下降。同时期,丰臣秀吉在完成了日本的统一之后实施八幡禁止令,对海盗行为进行打击,日本海盗也失去了生存的空间。这场由于明朝海禁政策而发生的倭寇之乱,终于随着海禁的取消而彻底被消除。

相关文章